1953年,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,确定中国的屈原,波兰的哥白尼,法国的拉伯雷,古巴的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,以纪念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。
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直到今天,屈原的很多诗句仍熠熠生辉,激励我们前行,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“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,固将愁苦而终穷”,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不悔。”诗中所体现的情怀、情操,可与天地比寿,与日月齐光。司马迁为屈原作传,评价道:“其文约,其辞微,其志洁,其行廉”。屈原创造的“楚辞”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,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风骚”二体。
文学史上的丰碑成为屈原的标签,但是,怀沙投江才真正是屈原对生命意义的阐释。屈原是个很坚韧的人,流放二十多年,依然河畔行吟,不改其志,“定心广志,余何所畏惧兮?”,“知死不可让,愿勿爱兮。明告君子,吾将以为类兮”,屈原之忧,忧国也,忧民也。屈原之爱,爱国也,爱民也。
至白起破郢,以身投江,绝非后人所谓愚忠,所谓殉王。二千多年后,戊戌变法失败,谭嗣同宁死而不走,说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。”
屈原投江,意以此激国民自强,徐图救亡,以一己之身没,换楚国之振奋。屈原所忠者,国也,民也,非一人也;屈原所殉者,国也,民也,非一人也。从怀沙投江,到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,血性犹在。
读懂屈原投江,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赓续绵延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