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家鼻祖——李悝
李悝的老师是子夏,而子夏的老师就是孔子。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,变法内容究竟儒家思想?还是法家思想呢?答案是儒法结合。
子夏原本跟着老师孔子学习儒学,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子夏对老师教的内容提出了质疑——要想恢复“礼”和“仁",国家必须富强。对待外来入侵,只有国富民强,国家和社会才能恢复秩序,否则就会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。对待百姓,要恩威并施,法律和教化缺一不可。
李悝继承了老师的儒家礼派思想,随着不断变化,后人称之为法家。
魏国变法
子夏在魏国创办的学校有国君的支持,因此影响力非常大。此时的国君魏文侯正是子夏的学生,于是子夏将学有所成的李悝,推荐给魏文侯。
很快,魏文侯接见了李悝,并问李悝:”要如何治理一个国家,才能使其强盛呢“?
李悝回答:”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,每个人会为了欲望去争夺想要东西,所以欲望是动乱的根源“。
”孔子说过,’克己复礼‘,就是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,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。但是欲望并不是坏处,处于动乱的时代,人如果不争就会被淘汰”。
“而且人的欲望在正确引导下,也有好的一面,因此我认为,国家要奖励那些勤劳耕作的百姓,给那些人有上升的渠道。并且要通过刑法,来维护礼制。这样国家就会太平强盛。
魏文侯听完后,对李悝佩服得五体投地,他将儒家礼派思想阐述得如此精妙。
于是,在魏文侯的支持下,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了。
变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搞不好是会国破家亡的。于是,魏文侯为了保险起见,他将李悝派往一线——上地郡。上地郡这个地方就是著名的河西地区,魏秦因为这个地方,常常发生战争。可见这个地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。
到了上地郡,李悝发现,由于上地郡常年受秦国侵扰,百姓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,不得不经常抵御秦国,因此,民风非常彪悍,
李悝认为这是很好的兵源,上能上阵杀敌,下能耕种土地。于是,在李悝带领下,政绩斐然,百姓也成了准军事化部队,而且经济也快速发展。
重农抑商的政策
在历代国家中,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。因为利用土地来捆绑人民,是有利用国家稳定,从而巩固君王的统治。
李悝要实行的也是重农抑商政策,因为魏国是一个内陆国家,发展商业是不切实际的。
为了避免土地兼并,实行的是授田制。百姓只有使用的权利。
李悝还颁布了《平籴法》,内容就是——粮食丰收时,粮食多了,价格就会下跌。为了避免下跌,政府就会买农民多余的粮食。反之则相反。
废除世卿世禄制
李悝认为只有废除世卿世禄制,人才才会不断源源涌入魏国。
颁布法律
李悝起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——《法经》。李悝虽然是法家的开山鼻祖,但是他骨子里流的是儒家的血。
因此,李悝主张——要治理好国家,就要教化百姓礼义廉耻,以德治国这是'本'。靠刑罚维护社会秩序这是'末'。作为君主,切不可舍本逐末。
李悝主张以德治国为主,刑罚为辅。而商鞅恰恰相反,他颁布的法律极其严苛,使得百姓怨声载道。这也是为什么,商鞅最后的结局与李悝不同的重要原因。
商鞅变法
在商鞅的变法内容里,有重农抑商,奖励军功制,颁布法律。内容上与李悝极其相似,但是却又有不同的地方。
商鞅同样废除了世卿世禄制,并设立了二十级爵位——根据军功大小来获取多大的爵位,不同爵位,奖励的丰厚不同。
看似完美的政策背后,是无数贵族对商鞅的恨之入骨。秦国与魏国不同,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废除的最彻底——想要有爵位,只能靠上阵杀敌,一级一级往上升。
而魏国的不一样,魏国的改革并不彻底,魏国是打击那些依靠家族背景并且对国家没有用的人群。同时,李悝广纳四海八方的贤才,所以大批社会上的上中等阶级成为魏国的官员。
更为重要的是,春秋末年,晋国被分裂为韩,赵,魏。这三家就搞起了改革,把土地分给百姓,并设立郡县。因此,魏国具有良好的改革基础。
不仅如此,百姓们也对商鞅严酷的刑罚日益不满。商鞅的法律是轻罪重罚,并且刑罚五花八门,令人畏惧,所以百姓苦不堪言。
李悝的变法虽然也是依法治国,但是追其根本,他是以法为辅,主要是用法来辅助德治。而商鞅是完完全全用法来治理国家,改革也是最彻底的。因此两人最后的结局自然不同。
不可否认,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,但是要冲破常规就必须流血。与其说商鞅的结局是咎由自取,倒不如说商鞅为了国家的发展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