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人物大全 >

曾巩简介和作品(曾巩:在最低的境遇,活出最高的境界)

18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3-01-19 17:34:24    

在中国历史上,“唐宋八大家”因为才情而美名盛传。

他们中,有享有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美誉的韩愈,有诗为“空中之音”雅称的王安石,有“凝炼老泉,豪放东坡,冲雅颖滨”的三苏,有写成千古名篇《醉翁亭记》的欧阳修,有写出绝句佳作《江雪》的柳宗元。

在精英荟萃、群星闪耀的八大家中,还有一个人似乎并不夺目。

那时,他没有响亮的名号,也没有传奇的经历,更没有显赫的官职。

他就是八大家中最不起眼的曾巩。

但是因为纯正的文品、宽厚的人品和清廉的官品,这位千年醇儒一直被世人所崇敬。

文品无华

曾巩出生于儒学世家,天资聪颖,年幼时便记忆超群,出口成章,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。

后来入太学时,为了表达自己的政见,曾巩给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篇《时务策》,颇得赏识。于是,他就成了欧阳修的学生。

只不过,他擅长策论,并不适应轻时文而重诗赋的风格,所以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。

在父亲去世后,家境瞬间衰落,曾家大小十余口的养家重任便落到了曾巩身上。

曾巩不得已在南源买田,一边耕读,一边辅导弟弟们的学习,一边照顾继母。

生活的困顿、家务的繁重让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,以致多年科举失利。他遍尝生活的艰辛,还一度被乡人嘲笑。

曾巩和家中兄弟一同去参加科举,无奈双双落榜。屡战屡败后,村里的人就编了顺口溜来嘲笑他们:

三年一度举场开,落杀曾家两秀才。

有似檐间双燕子,一双飞去一双来。

人生寥落至此,他不曾懈怠,仍然用文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计,同时谨记老师欧阳修的教导,“广其学,坚其守,励其志”。

后来,欧阳修主持会试,轻诗赋而重古文,曾巩高中进士。而且,更让人欣喜的是,他的两个弟弟、一个堂弟和两个妹夫同时中举。

曾家一门六进士,一时间震惊朝野,传为美谈。

纵然曾巩早年的生活很是坎坷,学习却一直没有落下。

他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,还带领族人步入了仕途,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。

也正因为他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经历,他写的诗歌和散文也兼具朴实无华和直白通透的特点。

他在文中写普通之物,写寻常之景,却句句是哲理,句句有深意,总能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。

王安石对曾巩的文大为欣赏:“曾子文章众无有,水之江汉星之斗。”

在众多古文大家中,朱熹对曾巩也尤为推崇。他曾说:“予读曾氏书,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,何世之知公浅也”。

而南宋史学家吕祖谦在编选《古文关键》时,不选王安石的作品,唯独钟爱曾巩的文章,足以见得曾巩的文学造诣非同寻常。

他勤学苦读,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北宋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,同时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。

曾子有言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
一个有理想的人,需要有宏大的襟怀和坚韧的品格,因为自己责任重大,道路遥远。

曾巩便是如此。即便前路漫漫,坎坷无数,他也没有消极颓废,而是攻坚克难,直至成功的彼岸。

人品无私

曾巩的科举之路虽然不顺,但却在求学过程中,因为学识和修养而结识了王安石、范仲淹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。

纵然曾巩屡试不中,他们却不介意地位的悬殊,还与他倾心相交。自然,朋友之间的这份情谊,曾巩铭记于心。

范仲淹改革失败后,退到地方做官,曾巩专门写了一封勉励的信:

事之有天下非之,君子非之,而阁下独曰是者;天下是之,君子是之,而阁下独曰非者。及其既也,君子皆自以为不及,天下亦曰范公之守是也。

他并不是有意奉承,而是实事求是地陈述自己的想法。他认为范仲淹的做法是正确的,即便变法失败,也要坚守自己的风骨和原则。

除此之外,曾巩还曾向朝廷重臣推荐王安石。

当时,曾巩还是落榜生,王安石早就中了进士,且已被派到地方做官。

曾巩却认为王安石的文章和为人都堪称一流,不该屈于此位。于是,他给翰林学士蔡襄写信,提及王安石的才华,还把他的文章抄了一卷连信一同寄去。

但是他觉得这还不够,又给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写信,希望老师能举荐王安石,好让他早日去京城做官,一展才华。

之后,曾巩去滁州看望欧阳修,还当面提及此事。在曾巩的一再坚持下,欧阳修对王安石伸出了橄榄枝。

曾巩马上给王安石写信,让他抽出时间和欧阳修见上一面,好让欧阳修了解他。

在这之前,曾巩进京时与王安石一见如故,他便认为王安石是天下之才,所以才出于公心去举荐他。

正如他在给欧阳修的信中所说:“盖喜得天下之材,而任圣人之道,与世之务。”

他举荐王安石,考虑的并不是其个人名利,而是为天下着想。

他人在偏僻乡野,却心系庙宇高堂,不仅见得他的眼界之广之深,也可见其心性之纯之善。

所以说,在他身上,有一股很难得的纯正的书生气。

古往今来,一个落榜生再三举荐一个中榜生实属罕见,也足以见其心胸的宽广。

常言道:“心底无私天地宽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”

一个人无私坦荡、心地光芒、行事磊落、与人为善,自然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。

曾巩就是这样的人。

对别人坦诚相待,对朋友倾力相助,他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

也正是因为此,纵使他在“唐宋八大家”中名气最小,却为后世称颂至今。

官品无浊

中了进士的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,当地发生了饥荒,老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。

日常的粮食储备不足,乡下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买粮食,这该如何是好?

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苦苦思虑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。

他安排手下人到处张贴告示,要求富人如实申报家中粮食的数量,然后要求富人以比平常略高的价格卖给百姓,从而使饥民就近买到粮食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
后来,担任齐州知州时,曾巩又碰到了特别棘手的事情。

有个周姓人家的儿子平日里在乡间骄纵霸道,百姓们怨声载道。也因为他与很多权贵有盘根错节的关系,前几任官吏都不敢追究。

但是曾巩却不以为意,他知道实情后立马派人调查,在确认欺凌一事属实后,果断下令逮捕了他,并根据法律给予相应的惩罚。他雷厉风行的举措铲除了黑恶势力,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。

不久,章丘县有一伙人集结成“霸王社”,杀人劫财,无恶不作。

曾巩这次没有正面出击,而是选择了迂回战术。

他组织百姓在各个村庄站岗放哨,一旦发现“霸王社”的成员,立马击鼓转告,然后集中力量共同把盗贼擒获。

几次行动下来,“霸王社”损失惨重,士气大减。其中有个叫葛友的家伙实在经受不住这样的压力,便主动自首了。

“霸王社”其他成员也在观望,想看看曾巩会怎样处罚他们的同伙。

哪曾想,曾巩不仅好酒好菜地招待葛友,还送了他很多礼物。消息一经传出,“霸王社”里的很多人都去官府自首。

很快,这个团伙就解散了,老百姓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。

除了擅长锄奸铲恶,曾巩还是个治水的能手。

齐州是著名的泉城,地势南高北低,恰逢夏季多雨时,南部的山洪连同泉水都往北汇流,造成了水患。

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曾巩在进行实地考察后,决定在为疏导大明湖水而开掘的汇波渠上修建北水门。

他利用原有的城门,在两岸垒砌石头,中间设置闸门,并根据季节适时开关,这一举措解决了齐州多年的水患问题。

后人们曾在大明湖北门安置了反映曾巩政绩画像的影壁,两侧题词为“北渚云飞,泺水历山迎帝子;明湖波净,莲歌渔唱念曾公。”由此可见,曾巩在齐州的功绩深得民心。

曾巩不仅能秉公执法,心系民生,还能巧治饥荒、科学救灾,不失为一位政声政绩皆有的能臣干吏。

陈师道曾写:“向来一瓣香,敬为曾南丰。”

一句诗,道出了后人对纯儒守正的曾巩的崇敬之意。

不管是为人处世,还是行文作诗,曾巩都始终坚守着初心。

他的文品严谨务实,端正规范,没有华丽虚无的辞藻;

他的人品高尚纯正,重情重义,没有损人利己的私心;

他的官品清廉正派,刚直坦率,没有偏袒佑护的作派。

他是一位耿介公正的地方官,也是一位温和纯净的文学家。

没有青云直上的宦海生涯,没有光彩照人的人生阅历,没有奇绝瑰丽的篇章,始终波澜不惊的他却同样博得了稀世美名。

只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,他是以自己的质朴醇厚和坚韧率真留下了千古佳话。

一生谦和正派、勤勤恳恳的曾巩踏实地行走在天地间,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志向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

作者 | 卜一,漫游云水间,闲记红尘事。

图片 | 《清平乐》剧照
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
站长邮箱 87868862@qq.com Copyright ©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