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历史名人 >

胤礽是谁(历史上的太子胤礽:绝非昏庸之辈,一件小事,断掉了其继位可能)

198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2-12-26 22:14:26    

导读: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、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公开册立的皇太子,康熙皇帝事实上的嫡长子——爱新觉罗·胤礽,在清朝的存在感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位帝王。康熙皇帝对胤礽两度废立的过程,让后世充满了疑惑。

康熙十四年,正值“三藩之乱”的关键时刻,康熙皇帝将刚满周岁的嫡子胤礽公开册立为皇太子,由此开启了胤礽长达三十三年的太子生涯;康熙四十七年,康熙皇帝以数项罪行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,由此开启了长达十数年的“九子夺嫡”事件;胤礽在康熙朝的荣辱升降,几乎验证了康熙皇帝一生的心路历程,鲜明的演绎了封建皇权社会“储君”和“皇权”之间的固有矛盾。

在《雍正王朝》的演绎中,太子胤礽乃系卖官鬻爵、践踏国法、威胁皇权乃至荒淫无道的无能昏庸形象,太子之位被废乃系必然结果。那么,在清朝历史上,这位身居太子之位长达30多年的皇子,果真如此吗?


爱新觉罗·胤礽,乃系康熙皇帝原配嫡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第二子,按照出生顺序,乃系康熙皇帝第七子,但因康熙帝前六子有五子早夭,胤礽便成为了康熙皇帝事实上的嫡长子,序齿皇子中的第二子。

在入关已经30多年的康熙十三年,清朝统治阶层被中原地区的传统思想深深同化,爱新觉罗·胤礽拥有的嫡长子身份,绝对是地位显赫的所在。再加上康熙皇帝和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的特殊感情,可以明确的是,康熙皇帝和其嫡长子胤礽之间的感情,远非其他皇子能够比拟。

我们以两个具体事例,来说明一下康熙皇帝和胤礽之间的“父子情深”

1、康熙十七年,5岁的胤礽不幸患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——天花。出于爱子心切,康熙帝下旨从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,各部院衙门的奏章全部送到内阁,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,陪伴太子度过病危期。待太子痊愈之后,康熙帝还特地祭扫了方泽、太庙、社稷等,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。

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诏

要注意,康熙十七年政治清廷平定“三藩之乱”的第三阶段,也就是最为关键的最后阶段。在此关键时刻,康熙皇帝能够在大清王朝危急存亡之际,将国事交付内阁,自己则潜心照顾患病的爱子,足以证明康熙皇帝对胤礽的特殊关爱。

2、在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期间,和奉命监国的太子胤礽之间有着诸多请安奏折和朱批谕旨往来,我们选取两份,予以说明。

康熙三十六年,康熙皇帝在对噶尔丹的作战取得了绝对性胜利,噶尔丹兵败被杀。康熙皇帝欣喜若狂,立即将此消息告知留守京城的太子胤礽。

《康熙朝起居注》记载了这份谕旨:

朕之心事了结,业已报仇。儿皇太子,未知尔如何腾欢?

如此言辞,宛若一对荣辱与共、生死相依的“苦命父子”。在取得战争胜利以后,已经44岁的中年父亲,对23岁的儿子发出如此绝非帝王之口的欣喜言辞,说明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,更表明了康熙皇帝对胤礽的宠溺之情。

除此之外,在康熙三十五年,康熙皇帝对胤礽发出数道谕旨以后,胤礽都没有回复,康熙皇帝竟然对其“撒起娇来”

“朕因遥远恐皇太子惦念,故将朕等于此处妥善而行之情由,反复缮写遣之,为何与朕无一复信,缮写如此多之书信亦有毫不辛劳之理乎?嗣后朕不再多写矣。”

啥意思?

我怕你想我,才一再给你写信,你却一封都不回复。你再这样,我就不写了啊!

这非但不是父子之间的对话,更不是君臣之间的言辞,倒像是热恋中的男女朋友,康熙皇帝对爱子的宠溺,可见一斑。

康熙帝御驾亲征图

那么,太子胤礽在被康熙皇帝如此宠溺之下,到底有着怎样的监国表现呢?

《清实录·康熙朝实录》记载了康熙皇帝在亲征过程中,对奉命监国之太子胤礽的表现,予以了赞许:

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,故朕在外放心无事,多日悠闲,此可轻易得想乎?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。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。尔如此孝顺父亲,诸事挂念在心,朕亦祝尔长寿无疆,子孙同尔一样孝顺,亦如此恭敬尔。尔诸事稔知恭敬,故写信寄之。

由此来看,在康熙皇帝眼中,胤礽不单是一个恭敬孝顺的好孩子,更是一个“稳坐理事”,能够让康熙皇帝“多日悠闲”的优秀皇位继承人。

清初法国传教士白晋,在其所著的《康熙帝传》中,也对这位皇太子有过相关评价:

此刻已23岁的皇太子,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。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,已至在皇族中,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,都相信有朝一日,他像他父亲一样,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。

太子胤礽23岁的时候,也就是康熙三十六年左右,此时年轻英俊的胤礽能够被一个外国传教士如此夸赞,可见当时的胤礽绝非等闲。

另外,在《清史稿·列传七·诸王六》中,有一句话,也足以证明最初阶段的胤礽绝非昏庸无能之辈:

太子通满、汉文字,娴骑射,从上行幸,赓咏斐然。

“赓咏斐然”四个字,用来评价康熙三十六年之前的太子胤礽,至允至当!

那么,和康熙皇帝父子感情如此深厚,政绩斐然、才能卓著的太子胤礽为何会在康熙四十七年,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急转直下,乃至被直接废黜了太子之位呢?

我们先来看下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,废黜胤礽太子之位时,做出的说明。

《清史稿·列传七·诸王六》有载:

九月乙亥,次布尔哈苏台,召太子,集诸王大臣谕曰:允礽不法祖德,不遵朕训,肆恶虐众,暴戾淫乱,朕包容二十年矣。乃其恶愈张,僇辱廷臣,专擅威权,鸠聚党与,窥伺朕躬起居动作。

《雍正王朝》太子胤礽剧照

这里,需要对其中“朕包容二十年矣”这句话做出具体说明:

康熙四十七年的20年前,即为康熙二十七年,乃系康熙皇帝首次御驾亲征噶尔丹期间。那么,在康熙二十七年,又发生了什么呢?

《清实录·康熙朝实录·卷之一百八十五》有载:

此地日中甚热、夜间甚凉。寒燠不常。兼以大风时至、地方潮湿。圣体益觉违和、此间难于调摄。恳祈皇上即日回銮、以养圣躬。上犹未允。诸大臣侍卫等、于行宫前长跪不起、再三恳请。上曰、此地寒燠不常、似难调摄。尔等谆谆叩请、朕暂且回銮。日间甚热、每日日落后、徐行二三十里可耳。

也就是说,康熙二十七年,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时候,因为“日中甚热、夜间甚凉”等等恶劣天气影响,患上了即为严重的疾病。以至于到了“朕躬抱疾、实难支撑”的地步。康熙皇帝的这次患病,甚至直接影响了首次亲征噶尔丹的结果,康熙皇帝在做出撤兵说明的时候,直接说道:不获亲灭此贼、甚为可恨,原因就是自己的“圣体违和”

在患病以后,思子心切的康熙皇帝命令皇三子胤祉陪同太子胤礽前来侍疾,可是胤礽是怎么做的呢?

《清实录·康熙朝实录·卷之一百四十七》有载:

先是、上以圣体甚觉违和、命皇太子允礽、皇三子允祉、驰驿前迎。是日、允礽、允祉、至行宫请安。见圣体未宁、天颜清减。略无忧戚之意、见于词色。上以允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念、心甚不怿。令即先回京师。

康熙皇帝病情如此严重,和自己“父子情深”,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胤礽竟然“略无忧戚之意、见于词色”,这让康熙皇帝非常的寒心。以至于在20年后,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,太子却无动于衷的时候,康熙皇帝又想起了这段令自己非常寒心的往事。

也就是说,早在康熙二十七年,太子胤礽被废的20年前,康熙皇帝就已经认定了胤礽“绝无忠爱君父之念”,只不过在康熙四十七年集中表现出了不满。

也正是因为这件在胤礽看来,只能算作是小事的“无忧戚之意”,却在康熙皇帝心中埋下了一根扎心的刺,时时隐隐作痛。康熙四十七年,在胤礽接连犯下“窥伺朕躬起居动作”、“殴挞王公诸臣”、“遣使邀截蒙古贡使”、“纵容乳母之夫”,尤其是“皇十八子抱病,诸臣以朕年高,无不为朕忧,允礽乃亲兄,绝无友爱之意”以后,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失望透顶。但在康熙皇帝对其训斥的时候,胤礽竟然“忿然发怒,每夜偪近布城,裂缝窃视”,成功的被康熙皇帝认定为了意图不轨、欲为索额图复仇的“威逼朕躬”大罪。

也就是在此次,康熙皇帝对胤礽做出“朕所治平之天下,断不可付此人”的评价,就是胤礽的终极命运所在。

说到底,胤礽的被废,乃系储位和皇位之间越来越不可调和之矛盾的集中爆发,乃系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结果。随着太子所享有的尊荣与皇帝越来越接近、权势越来越大,康熙心理上的不快和权威所受到的侵蚀感也越来越强。皇帝和太子在感情上是父子,而在政治上则是两个不同的权力和权威中心。如此巨大的矛盾之下,面对掌握绝对权力的康熙皇帝,太子胤礽就只能有一个结果,那就是废黜太子之位,圈禁咸安宫,非死不得出。

参考文献:《清史稿·列传七·诸王六》、《康熙朝起居注》、《清实录·康熙朝实录》、《康熙帝传》、《东华录》

专栏
 
 
 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
站长邮箱 87868862@qq.com Copyright ©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