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惠王上台之后,第一件事便是车裂商鞅、灭商鞅之家,难道秦惠王与商鞅真的有不共戴天之仇吗?
秦惠王是一位有为之君,在位期间重用张仪、司马错、公孙衍、魏章等人,东出函谷,西平巴蜀,南下商於,北伐义渠,在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,为秦国的壮大做出重大贡献,难道他的心胸如此狭窄,容不下一个商鞅吗?
商鞅变法之初,太子(就是日后的秦惠王)犯法。
商鞅说,法令不行,是因为贵戚带头不遵循法律;要想依法治国,必须“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。”但太子是储君,不能施刑,黥其师傅。
于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、公孙贾均被判刑。
正因为商鞅变法首先拿王公贵戚开刀,才使秦法得以大行其道。
如果说商鞅得罪了秦惠王,那也是完全出于公心。对于胸怀雄心壮志的王者来说,根本算不了什么。
当年管仲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(即齐桓公)争夺君位,曾亲手射了齐桓公一箭。
后来齐桓公胜出,不但没有加罪管仲,反而委以重任。管仲因而匡助齐桓公九合诸侯,称霸天下。
秦惠王难道没有这点度量吗?显然诛杀商鞅另有重大隐情,绝非报一己私仇。
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,涉及到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各个领域,概括起来说:
一、奖励耕战,培育庞大而殷实的小农阶层,从而能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;
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,提高国家的整体战斗力;
这两项都是通过严明的法律奖惩制度实现并保证其运行的。
二、削弱血缘贵族特权,拓展平民阶层的上升渠道。
普普通通的老百姓,只要在战场上立了功,立马加官进爵;反过来即便是宗室成员,如果没有军功,也不能加爵升官。
如此一来,秦国便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才,为国家效命,人们争先恐后,奔向战场更是如狼似虎,因为他们明白,他们不仅仅是在为国家而战,更是在为自己而战。
就因为此,秦国的实力才迅速膨胀,将东方六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。
三、严刑峻法。
实际上严刑峻法就是要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以上二条得以顺利实施。
当然,二千多年前的法治跟我们现在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语,它不可能做到法律至上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
它的推行,必须要有一个权威,一个强有力的权威,那就是君主。
所以商鞅变法大大削弱了贵族权力,大大加强了君主权力。
郡县制的广泛推行,取消了过去几乎独立的大大小小的封君,消灭了国中之国,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。
这为国家的建设也好,征伐也好提供了制度保障,使秦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物质人力,从而集中力量办大事,这是东方六国所无法比拟的。
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,商鞅本人也理所当然地成功了,他被秦孝公封为商君,有自己的领地,有自己的武装。
这一点其实与他变法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。
他削弱了传统贵族的力量,却催生了像他这样的新贵族。
这是旧贵族恨他至于骨髓的根源所在。
在重大的胜利面前,谁能保持得了头脑始终清醒;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谁能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。
随着秦孝公的去世,商鞅走到了他人生的巅峰,同时也即踏上了生命的末路。
秦惠王即位,商鞅对他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?
一座丰碑,一座山,一个强权,一个威胁。他必须要除掉它。
他怎么才能除掉它呢?
以公子虔为首的旧贵族的诬告,恰恰给了秦惠王一个绝佳的借口,或者这些愚蠢的家伙正是在他的蛊惑下才这么干的。
好,商鞅你竟敢谋反!那么我就诛灭你全家。
商鞅死了。他死在了变法的祭坛上。他在历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丰碑。
秦惠王绝不是泄愤,杀了商鞅就算完事。
他深深地明白,商鞅之法是正确的,商鞅之法不可废。
而你们这些反对商鞅变法的旧贵族,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,根本不管国家的死活,难道我是你们复仇的工具吗?
秦惠王的嘴角露出了一抹轻笑,来人啊,商鞅的案子可是大案,谋逆造反,给我彻底查清罪证,通告全国,以警示后人!
但是无论如何却查不着商鞅谋反的证据。
也许这正符合秦惠王的心意,于是秦惠王勃然大怒,对于一个有功于国家的人,你们这帮人却诬告陷害死了他,难道你们不是国家的罪人吗?
下令逮捕公子虔和公孙贾及其大量党羽,全部处死。
至此,秦惠王可以说了却了两桩心事。旧贵族的反动打压下去了,刚崛起的新贵族也没成了气候。天下唯我独尊。
你以为他终于可以安心睡个觉了。是的,他睡了,他那晚睡得很沉,很香甜……
然而明天,太阳照常升起,他虽然甩掉了包袱,但却要背上重装,重装上阵,因为等待他的,仍是漫漫征途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