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以强当弱,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,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 力,四面包围,聚而歼之。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,其次则朱元璋耳。—— 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
李恪英物,李治朽物,知子莫若父。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,可谓 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。—— 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
在中国历史上,像李世民这样武功与文治兼备的帝王可谓屈指 可数。1926年,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就说: “唐太 宗、李密皆当时草泽英雄。”1958年3月,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 敢想、敢说、敢做,破除迷信,解放思想。他说:“从古以来,创新 思想、新学派的人,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。”接着, 一连举了十七 个例子,其中一个就是李世民:李世民起义时,只有十八岁,当了总 司令,二十七岁登基当了皇帝。两个月后,即同年5月8日他在中共 中央八第二次会议上又说:“唐太宗李世民起兵时才十八岁,做皇帝时只有二十七岁。”可见,毛泽东很推崇李世民的俊伟英武。
毛泽东除了对李世民立太子失误颇感遗憾之外,对其军事、政治 才能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所谓“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”是饱含深惜之情的褒扬之词。柏杨曾评价李世民:“李世民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,他 用他高度的智慧,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,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。”
李世民(公元599 — 649年),史称唐太宗,中国历史上伟大的 政治家、军事家。李世民27岁就做了皇帝,成了历史上少数几个年 轻有为的皇帝之一,而且也是一个治国高手,纳谏减赋等等一系列措 施使唐朝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强盛,大唐的国威百余年不衰,这不能不说是和李世民的作为有关。
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,出生于武功(今陕西武功西北),自 幼聪睿过人,善骑射,尚武略,临机果断,不拘小节,心智深远,具 有济世安民的文韬武略。他凭借一身胆识和抱负,在群雄角逐中异军 突起,先是直取关中,继而削平群雄,不仅统一宇内,而且一手缔造了历史上著名的“贞观之治”。
李渊于乱世看到隋朝气数已尽,在群雄中脱颖而出,公元617年 起兵,逐鹿天下,称得上是一代雄主。他的儿子李建成、李世民、李 元吉都很优秀,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,李世民立功最大。李世民18 岁即指挥军队作战,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 功劳,可以说唐室的创建大部分功劳都归于李世民,无论是太原起义还是以后的南征北战,离开了李世民都不可能取得胜利。
从起兵晋阳(即太原)开始,李世民便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。 在李渊率军南下途中,雨久不止,又传言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, 有人主张还救根本(太原),更图后举。当军队受阻于河东,有人主 张仍攻河东时,李世民从实际出发,反对顿兵坚城,坚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先入长安,也体现了他贯彻既定战略的思想。
公元617年夏,李世民与父亲李渊率军进至山西霍邑,隋将宋老 生率精兵两万以拒战。时会久雨粮尽,李渊与谋士裴寂商议后想回师 太原,以图再举。李世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,对李渊定下继续前进的决心,起了重要作用。李世民身先士卒冲断敌军,攻克霍邑。李世民临机决断,坚持以关中为战略目标,仅用1年时间攻入长安,拥父称帝,取得了号令天下的优势地位。
李世民在征战中最精彩的手笔当为活捉窦建德、迫降王世充。公 元621 年7月,率师攻讨割据洛阳的王世充,李世民采取“挟一个, 打一个”的方针,即以屈突通、李元吉为首继续围困王世充,先分兵扫平外围。当河北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应援洛阳时,世民果断分兵, 以一部分继续围城,他自己则率精锐骁勇进占武牢关,与前来救援的 窦建德将兵十余万人展开决战。李世民马上麾师进击, “追奔三十 里,斩首三千余级,虏其众五万,生擒建德于阵”。回师洛阳迫降王世充。王世充见大势已去,率其官属三千余人请降,中原悉平。
“渭水之盟”之后,颉利可汗多次背盟南下骚扰,太宗派大军出击。公元630年,大军大破东突厥俘获颉利。此外,太宗又屡次对外 用兵,经略四方,平东突厥、定薛延陀、征高句丽、联姻吐蕃和高昌,使唐的国威远播四方。
公元626年,唐太宗刚即帝位,东突厥再袭长安。他亲自带兵至 渭水,隔桥与敌对话,终以议和退兵。史家称之为“会盟”,实则是 献金退敌。唐太宗事后说:“我不打突厥,反送给金帛,是让他变骄懒,以便一举消灭。”
他随后加紧练兵,决心要打败突厥,保卫北方。公元629年,李 世民命李靖为帅,李動为将,共率兵10多万向东突厥出击。翌年过 雁门关,精骑进入蒙古。东突厥终不敌,可汗北逃被俘获。押解长安,东突厥亡。
在民间尚流传的历史演义中,有脍炙人口的薛家父子故事。那就 是“薛仁贵征东”及“薛丁山征西”。他们父子在唐初时, 一个东服 高丽, 一个西平突厥,除了表现李世民的武功,还反映出唐初国势 盛隆。
李世民认为"兵法尚权,权在于速",主张正确料势,果断决 策,迅速行动,使敌“智不及谋,勇不及断”。反对犹豫不决,贻误战机。在取得作战决战胜利之后,应突破竹之势,穷追猛打,务求将 敌人全部歼灭。他在击败薛仁杲部将宗罗喉后、其舅窦轨劝他不要轻 进,李世民回答: “破竹之势,不可失也。”坚持乘胜追击,迫薛仁杲献城投降。
毛泽东在阅读冯梦龙《智囊》 一 书时,对李世民的上述"用兵 之要"赞赏不已。"所谓以强当弱,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,以五六 倍于敌一路之兵力,四面包围,聚而歼之。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 者,其次则朱元璋耳。”①古代崇右,故以右为上、为贵、为高。右 者,上也。这当然是就中国历代的皇帝来说,李世民最会打仗,没有 人能超过李世民,第二个会打仗的便是朱元璋了。这个评价很高,也 符合实际。李世民擅长乘敌之弊,以优势兵力后发制人,其所创造的 经典战例,是对包括战争准备、时机把握、攻防转换等军事规律的生动体现。毛泽东誉之为自古能军第一人,可谓名副其实。
李世民雄才大略,精于战法,善于运用骑兵,南征北战,以弱敌 强,出奇制胜,屡建奇功,千古罕有。临战身先士卒,统军驭将,恩 威并用。对降将和少数民族将领,能竭诚相待,委以重任。他在位期 间,整顿完善了府兵制,健全了十二卫和东宫六率中央军事统帅机 构;遵循中外相维、居重驭轻的原则,合理部署全国武装力量;实行 兵农结合、寓兵于农的兵役制。1920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 所时曾说,李世民是草莽英雄, "太原公子,褐裘而来"。他认为,李世民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军事家。
据冯文彬回忆:“有一天,毛主席和我谈到作战问题时说: ‘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,先守不攻,让敌人进攻,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,谈论者杀。待敌人屡攻不克,兵士气愤已极,才下令反攻, 一攻即胜。这样一可练兵,二可练民。’”
李世民早年随父亲高祖李渊创业时,就非常器重谋臣的作用,尤其对他的重要谋臣房玄龄更是言听计从。房玄龄也深蒙知遇之恩,尽心尽力地帮助他,为李世民笼络了许多有用人才,把将领团结在李世 民周围。后来,李世民登基为皇帝,房玄龄被命为宰相,他为唐朝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李世民重视"开直言之路",兼听纳谏,懂得“明主思短而益 善,暗主护短而永愚”的道理,为历代皇帝所不及。他以隋炀帝拒 谏为戒,特别注重臣僚进谏。他说:"人欲自照,必须明镜;主欲知过,必藉忠臣。”他曾多次说过: "朕每思之,若欲君臣长久,国无 危败,君有违失,臣须极言。”
玄武门政变后,李世民召来魏徵,责问:你为何多次离间我们兄弟?魏徵从容应对:李建成要是早听了我的话, 一定不会在玄武门送命。李世民倒是不生气,安排魏徵担任专门给领导人挑毛病的谏议大夫。
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,懂得与群臣共治天下,成为中国历史上 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。李世民在位期间,把进谏的责任交给敢 于犯颜直谏的魏徵等人;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,那便是允许谏 官、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,规定在会议之上,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, 如有过失和不当之处,那么“谏官”可以当面指出,营造出政治清 明的氛围。
为了鼓励臣下勇于进谏,攻其得失,李世民曾经当面剖析长孙无 忌、高士廉、唐俭、杨师道、岑文本、刘泊、马周、褚遂良等人的优 长和缺失,重点批评那种唯唯诺诺、“妄相谀悦”的习气。正是有李 世民虚心纳谏的胸怀,才有了魏徵、马周等一批骨鲠敢言的贞观名 臣。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多次援引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故事,激励党 员干部学会听逆耳忠言。在读《旧唐书 ·李百药传》时,又认为 “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”,其中“每旦视朝,听受无倦”、“讨论是非、备受肝膈”,便是在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的决策。
朝中的著名文武将臣尉迟恭与魏徵,本来曾是李世民的敌人。据悉,尉迟恭一度是刘武周的大将,魏徵原是李建成的谋士,后转而投效于李世民。史家认为。这说明李世民明辨是非,虚怀纳谏,并举魏徵善谏留名。李世民在魏徵死后曾叹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 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如今魏徵死了,朕如失去一镜。”由于李世民的开明,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。史家认为,这是唐朝盛世。
隋朝原本强盛富庶,仅是储备的粮食就可供全国50年之用,可 是隋炀帝继位后,恃其富强,刚愎自用,广修宫室,徭役无时,穷兵 黩武,使百姓无法生活,终于激起反抗,不到13年便分崩离析,身戮国亡。
李世民十分注意总结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,以隋朝苛政为鉴,避免重蹈覆辙。他曾多次教诲子孙: “皇帝如舟,百姓如水;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他对臣下一再强调,先存百姓的重要性。他常说, 实行仁政,人民就会推举他为皇帝,如果无道,暴虐统治,那么人民 就会抛弃他。唐太宗说"为君之道,必须先存百姓,若损百姓以奉 其身,犹割股以啖腹,腹饱而身毙”,清醒地认识到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之于人心向背。
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,以“安人宁国”为总方针, 一方面采取 一系列与民休息,不夺农时,轻徭薄赋,少兴土木,慎动兵戈的让步 与改革的政策; 一方面则擢用贤能,求谏纳谏,重视法制,整饬吏 治,力戒奢靡,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、清廉自律的风气。
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在中国古代,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,唐太宗亦然。历代皇帝中滥用权杖者多,慎用者少,而李世民则可堪称慎用者中最为慎用者,其根源在于他心系天下子民,心系天下的长治久安。而他之所以能这样做,主要源于对自己清名的十足在乎,心存恐惧,敬畏青史留名。
唐太宗在位的23年中,勤于政事,居安思危,重视农业生产, 出台实施了与民休息的多项政策措施,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,“去奢省费,轻徭薄赋",让农民有土地耕种,轻徭薄赋,避免剥削压迫 过甚,致力于长治久安。他的军队都实行府兵制,即是各地驻军,打仗时是战士,罢战时是农民。
唐太宗戒奢崇简,建朝初期住破旧的皇宫,避免大兴土木。对于 官员们的奢侈行为,严格禁止,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,出现了 一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。如名臣魏徵为官一世,家里却连个正堂屋都 没有。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,减轻了人民的负担,促进了经济的发展。
从贞观三年开始,全国连续大丰收,以往成群结队的流浪灾民不 见了,人民开始安居乐业。到贞观中期,迅速达到了昌盛阶段,出现了牛马遍野、丰衣足食、夜不闭户、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。
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,出身名门世家。史家认为,李世民之所 以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英明君主,与她有关。除了史书上把她描写为 仁慈厚道、谦逊俭朴之外,实际上是这位皇帝身后的贤助良佐。据 传,她平日爱读书,曾编辑过《女则》,是一本记载妇女行为准则的记录,用来警醒自己。
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亦是李世民身边的智勇双全将士。不仅是李 世民的好朋友,并曾经助李世民打天下。因而受封尚书仆射。长孙皇 后为此不安,因她不想外戚获宠。她对李世民说:“你别封我哥哥。” 李世民坚决说: “我封他官,不是因你缘故,而是因他有功。”但长 孙皇后却劝说她哥哥推辞了。李世民便只好作罢。这表现她不谋私宠。
李世民有谏臣魏徵,常对他作种种规谏。即使当着朝臣面,亦是直言不讳,与李世民争论。有一次李世民在受谏后回到后宫大骂魏徵,并说终会把他杀掉。长孙皇后则对他说,有这样的谏臣,才显你是明君,她并隆重地向他叩首恭贺。史家认为,她因而保住了魏徵的命。
"贞观之治”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。当时年号为“贞 观”(公元627— 649年),故史称“贞观之治”。李世民即位后,居 安思危,选贤任能,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,实行轻徭薄赋、疏缓刑罚 的政策,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、军事改革。加强政治体制,完善三 省六部制和科举制,以巩固中央集权,提高行政效率,扩大统治基础。
在充分肯定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军事、政治才能的同时,毛泽东 对他立太子时的选择却大不以为然。627年李世民即位时,立长子李 承乾为太子。李承乾跛足,长大后又耽于声色,因谋反罪被废为庶 人。李世民一度欣赏才华出众的四子魏王李泰,立其为太子,但李泰 因为结党营私、“参与谋反”而被废。唐太宗发现李泰工于心计,担 心他上台会杀死李承乾、李治及其他兄弟,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而晋 王李治宽厚仁弱,如果他继位,诸王子皆可保全。为了防止“玄武 门之变"骨肉相残的惨剧重演,唐太宗最终选择了性格懦弱仁孝的 九子晋王李治。公元643年,唐太宗正式策立李治为太子,并将魏王 李泰降为东莱郡王。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培养,李世民发现李治性格比较懦弱,而且过于循规蹈矩,很难成为精明强干的君王。
太宗后来又想立第三子吴王李恪为皇太子,觉得李恪文武兼备, “英果类我”;李恪母亲又是隋炀帝的女儿,加之李恪“善骑射,有 文武才","名望素高,甚为物情所向”,应该说是太子的合宜人选, 因此,初封长沙王,后封汉王、蜀王,授益州大都督、安州都督等 职。可见李世民对李恪期望之殷、倚重之深,有意加以培养、教导。 当李世民产生废李治而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时,遭到了李治的舅父 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坚决反对。李世民在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也终于作罢,改立李治。李治优柔寡断,性格柔弱,缺少统驭大唐江山的才能,后酿成“武则天之乱”。
在毛泽东看来,李恪是个杰出的人才,李治只是个庸才,作为父亲,唐太宗对李恪、李治两个儿子的看法是对的。李世民看中了李治的宽仁孝友,才最终将太子之位交给了李治,并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。后来他在李治与李恪之间犹豫不决,却最终未能立李恪,恐怕 同样是出于避免“玄武门之变”兄弟相残、悲剧重演的考虑(长子李承乾、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均为长孙皇后所生),可见李世民不会识人,仅因近臣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,就放弃了自己的主张,把立储君之一国之根本处理得太糊涂了,所以毛泽东说他:李恪英物,李治朽物,知子莫若父。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,可谓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。惋惜之情意溢于言表。应当说,这个论断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, 无疑是正确的。后来,李治继位,是为唐高宗,大权旁落,最后发展 为武则天以周代唐,几乎杀尽李家宗室子弟,使李唐江山毁于一旦,教训惨痛。
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,将接班人选囿于血统的痼疾,困 扰了中国几千年,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。蜀汉后主刘禅, “乐不思蜀”,晋惠帝司马衷之糊涂令人捧腹发笑……真正精明强干者 寥若晨星。封建体制的重大缺陷,导致不论怎样英明的君主,差不多 都会被接班人问题弄得焦头烂额。唐太宗为立太子绞尽脑汁,康熙对 皇太子胤仍反复废立亦苦不堪言,从客观上说摆脱不了封建体制的魔咒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-3